九游会j9登录入口首页

黄河埽工
打印

走进开封黄河河务局高级技师李明金的工作室,浮枕箱埽、枕帘、柳石枕、铅丝笼等各类埽工技艺映入眼帘,在一面家伙桩练习台上,用于固定埽身的各式绳桩拴系凝结着治黄人的智慧和历史。投身治黄一线近四十年,李明金制作的15套埽工模型不仅是当前防汛抢险中行之有效的抢护方法,更保留了传统黄河埽工的影子,成为黄河文化中的一部分。

埽工,黄河上古老的御水建筑物。历史上的黄河善淤、善决、善徙,治河成为沿黄各地的头等大事。在与洪水的频繁交锋中,一种用于守护堤防、堵塞决口、简洁易行的河工建筑孕育而生。

黄河埽工以树枝、柴草为主要材料,用桩、绳盘结拴系在土石上,通常修建在堤防靠水处,借以抗御水流冲击,保护堤身安全。一个个“埽”以绳相连,沉入水中并加以固定,便形成了埽工。

河工用埽,沿革已久,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汉代已有埽工的雏形。《史记·河渠书》记载,元封二年,汉武帝在瓠子堵口曾“下淇园之竹以为楗”。当时,汉武帝目睹河患所致的饥民蜂起、民怨沸腾,下决心堵塞溃口,他亲临指挥,大臣汲仁、郭昌坐镇一线,几万民工闻令而动。面对异常艰巨的堵口任务,汲仁和郭昌以竹篾、石块、薪柴为主要材料,独创“下楗止水”法,即先将横向的“楗”和竖直的“菑”在河底交错穿插以构筑竹络,再将石块、薪柴等填筑其间,一个体积庞大、重达千斤的阻水构件便拔地而起,在湍急的水流中用以落淤缓溜、堵塞决口,类似于后来的“埽”。这次堵口行动为沿黄两岸百姓带来数十年的安宁。

然而,倔强的河流并不屑于规行矩步,北宋时期黄河中下游屡屡决溢。在这个河患与繁华并存的朝代,治河技术迎来巨大发展。以薪柴筑埽来巩固黄河堤防,这一工程措施快速发展起来,并有了正式名称——埽工。无论是技术实践,还是制度管理,埽工技术都形成相对完善的体系,对以后元、明、清治理黄河、堵塞决口、护理堤岸产生深远影响。

北宋天禧年间,京东古道上已坐落着46座埽,自今天的河南焦作至山东滨州。多个埽组成一处处护卫河堤的埽工。此后,黄河接连发生两次大迁徙,形成北流与东流同存的两股态势,溃决、泛滥,堵复、增修轮番上演。到北宋元丰四年,根据都水监丞李立之的建议,沿北流河道又陆续增修埽工至59处,治河技术不断迎来新突破。

明、清时期,埽的做法、应用等都有所改进。明代制埽,在无柳梢时,便用芦苇代替,并不再用竹索,而以麻绳代替,石料用得也较少。清代逐渐用秫秸代替柳梢,到了晚清,鉴于当时黄河埽工常被急流淘刷,导致防水困难,时任东河总督的林则徐提议以石料修河工,具体是“碎石斜分入水,铺作坦坡,既以偎护埽根,并可纡回溜势”,以达到“工固澜安”的目的。

近现代,埽工逐渐形成柳石工范畴,比如柳石浮枕搂厢、柳石底钩搂厢、柳石枕、柳石混合滚厢等。随着科技发展,机械化埽工应运而生。由于传统埽工无法满足当今高强度、快速抢险要求,在治河过程中,保留传统埽工缓流落淤性能好等优点,并且适应现代大型机械设备抢险需要的新型笼埽、饺子网埽等埽工技术成为主流。

作为劳动人民在与黄河洪水长期斗争中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河工技术,埽工体现了古往今来黄河人克服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是重要的水利遗产。2021年黄河埽工成功入选开封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积极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悠久的治黄技艺得以不断传承和发扬。


上一条:行家礼以崇爱敬
下一条:“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sitemap、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