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会j9登录入口首页

扶贫考核岂能“一刀切”?
打印

某县在考核脱贫攻坚工作时出台了一项考核指标,要求乡镇领导在本年度内必须走访500个贫困户,平均下来,每个书记、镇长平均每天要走访近两个贫困户。本意是为督促乡镇干部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结果却在执行中变形走样,出现了一系列“伪走访”。

比如,有的领导只在月底前,“蜻蜓点水”突击拜访几十个村民;有的委托镇村干部代为走访,打印好相关资料签名了之;还有的直接安排下级干部“全权代办”……形形色色为完成任务的“伪走访”,不仅使考核评价机制沦为摆设,还会引起群众反感,给脱贫攻坚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将考核指标压实到个人,政策激励的出发点很好。但如果指标过于僵硬、过于机械,缺乏因地制宜的考虑,就会沦为形式主义,使考核评价背离初衷。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脱贫攻坚工作的实际千头万绪,一项考核评价机制的出台,必须牢牢扎根实际,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增强指标量化的科学性、合理性,尤其不能唯数字论、搞一刀切。

脱贫攻坚的主体是群众,政策落实的成效好不好、扶贫干部的成绩实不实,归根结底还是群众说了算。考核指挥棒要挥得准,除了看材料上的成绩,还要把群众是否满意、群众是否认可作为分量最重的一项指标。群众的火眼金睛下,任何“花架子”都难以遁形。因地制宜、综合施治的政绩指挥棒,才能真正激发起基层干部的斗志,精准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将精力用在脱贫攻坚的各项实事、好事上。


上一条:落实“三个助力”群众参与必不可少
下一条:不能让扶贫资金丢在“最后一公里”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sitemap、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