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出处:《老子·九章》
译文:即使是金玉满堂,却也没有人能守得住。
品读:传统文化中,有着中华民族的根。通过文化的寻根,会促进当今青少年对民族的认同感。对于社会的细胞“家庭”来说,传统文化也有稳固与延续的作用。正如最近看到一句古言“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出自《老子·九章》,让人感触颇多。
这是“盛极而衰,满必招损”的道理,老子看到了物极必反的规律——事物发展到极端,必然走向自己的反面。同样,老子以一双饱经风霜的慧眼,看到了“金玉”、“富贵”中包含着的短命和灾祸。古往今来,有哪一个攫取利益的成功者能够把他所得的利益,如金玉、珠宝、财富等,传之无穷呢?没有人能做到。不仅如此,个人占的财富过多,就会骄奢淫逸。而骄奢淫逸,往往会为自己招来灾难。
中国几千年来是很注重传承的,大到秦始皇,规定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后继者沿称二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小到封建地主,也希望自家薄田几亩也能永远让子孙承继,并永享香火,还有当代的一些贪官,为儿女敛财,在东窗事发后,携带家属逃往国外的豪宅。但他们往往难以如愿,最终没有落下好的结果,却反复验正了“富不过三代”这句俗句。为什么?根源在哪里?
我认为,关键在于他们选错了“传”的对象,他们把物质财富给儿孙备得足足的,只需要他们终日花天酒地,挥霍无度,有时间给他们上上香就可以了。他们很少意识到,物质财富是“鱼”,而不是“渔”,只有吃鱼的能耐,没有捕鱼的本领,这样的结局必然是坐吃山空。
什么是“渔”呢?我觉得最好莫过于“耕读传家”与“诗礼传家”。当然,对于现代人而言,“耕”未必是种地,而是一种劳动本色,也未必非要学“诗”,而是体现一种高尚情操。中国儒家文化比较注重庭训家教,曾子杀猪教子、孟母三迁这些故事至今在老百姓中耳熟能详。历史上的名臣、大儒,如宋朝的司马光、欧阳修、朱熹;明朝的王夫之及清朝的郑板桥、曾国藩等等,都留有家训。还有许多形式的家书、教子诗等等。在这些历朝历代的著名家训家规中,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和美德,总不厌其烦的叮咛后世子孙。
九游会j9登录入口首页新中国的开创者毛主席一生廉洁自律,始终也没有留给子女什么特权及富贵奢华的生活,更多的是用实际行动教育子孙。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这就是毛主席常说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这是一种“胸怀天下,大公无私”的精神,这种精神,才是最好的“传家宝”。而只有这些精神财富,才能让儿孙拥有良好的品质、平和的心态和出众的能力,只有这些精神财富,才能让九游会j9登录入口首页立场坚定、艰苦奋斗,才能彻底地跳出历史周期率,开创新的时代。
(河南省开封市杞县纪委 蔡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