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爱子,教之以义方。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三年》
译文:爱护子女,就应当用做人的正道加以教导。
品读:《中国古代生活辞典》认为:“家风,亦称‘门风’。指一个家族的传统风习而言,是在家长或主要成员影响下自然形成、潜移默化的传统习惯和生活作风。由此可见,家风是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的概括,它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和风尚,通过长辈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言谈举止、精神风貌表现出来。在一个家庭或家族中,当所有成员的举手投足都体现出同样一种习性时,家风就形成了。因此,父母要端正家风,子孙后代要传承和发扬好的家风。
首先,弘扬优良家风,营造良好氛围。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不仅有利于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更加有利于现代家风建设的有序进行。家庭发扬民主、平等氛围,本身就有利于从小培育孩子的民主、平等意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民主、平等等价值理念。在新形势下开展家风建设,要重注关怀人的价值,追求人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
其次,注重榜样意识,增强家庭责任。家长要善于在中华传统文化和家庭道德的基础上提炼并形成适合自家发展的家风家规,注重用家风家规约束自己的行为,孝老爱亲,团结邻里,勤俭节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教育孩子,为孩子树立榜样。中国优良传统家风中的治家之道不仅是讲究尊卑有序、兄友弟恭、父慈子孝,也包括对于婿媳关系和女孩的论述,提倡爱护女孩和婿媳平等。这些思想观念,有利于增强个人对家庭的责任感,促进社会关系更加和谐。
最后,回归家庭本真,重视家庭教育。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培育好家风过程中,家长的家庭教育影响和改造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状态和性质,一定程度上还会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孩子的教育起点来源于家庭,其影响下的子女行为发展、道德品质没有任何一个社会、学校等可以比拟。子女的首任老师就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更或者其没有表露的内心世界等,均会在无形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因此,父母一定要正身立人,起到示范表率作用。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家规、家教、家风的好坏甚至会影响和决定人的一生。正如习近平所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九游会j9登录入口首页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在好家风的培育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属于主客体关系,两者既彼此依存、互为条件,又彼此牵制、彼此作用。
(福建省厦门市 黄咸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