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会j9登录入口首页

陕西岚皋杜氏:正德树人 防患未萌
打印

导语:陕西岚皋杜氏,与唐朝大诗人杜甫同出京兆堂杜氏一脉,原居山西平阳府,后辗转迁徙多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杜有识带领族人迁至陕西省兴安府岚河畔,见此地山水秀美、物产丰富,于是在此安家落户,是为岚皋杜氏始祖。

200多年来,岚皋杜氏谨守先辈风范,完善家规家训,兴家立业,涌现不少贤良人才:

杜善墀,字官亷,杜有识长子,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举人,后出任知县、知府。一生为官清廉,关心民瘼。晚年卸任归田后,于同治七年(1868年)召集家族德高望重者,共同商议修家乘、订家规。后经合议,最终形成了岚皋杜氏《阖族公议齐家条规十则》,作为《杜氏家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予子孙后代。

杜继安(1815-1867年),杜有识三世孙,功名贡生,岚皋地方文士。清同治四年(1865年),岚皋花里有识之士自发捐款捐地修建忠义讲所,杜继安经众人推举,为忠义讲所写下了名为《公置义田序》的碑文,镶嵌在讲所廊门内墙上。《公置义田序》全文四百三十余字,叙议相间,文采俱佳,为当地文学之华章,存留至今。

杜继仲(1823-1900年),号淑轩,杜有识三世孙,功名秀才,岚皋地方文士。杜继仲曾留下一组八首以“渔、樵、耕、读、琴、棋、书、画”为题的七言古诗。该组古诗既有豪放之意,又有雅致之境,句中无余字,篇中有余味,其中,“是非不上钓鱼杆”“满河烟霞一担挑”“荒田待润易犁轻”等诗句充满田园意趣,颇耐品读。

杜继燕(1823-1920年),杜有识三世孙、

杜官廉孙女,自小就反对缠足,热爱读书习文,精通书史,人称“大脚才女”,后嫁与本县秀才王隆道,辅助丈夫考取进士。清光绪五年(1879年)始,在花里老宅自办私塾执教二十五年,教授学生数百人,有十四人中秀才。自己的五个儿子中有四人中秀才一人中举人。

“汉水又东,迳岚谷北口,嶂远溪深,涧峡险邃,气萧萧以瑟瑟,风飕飕而飀飀,故川谷擅其目矣。”这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里对

岚河的描述。

烟霞氤氲的岚河藏身于陕南巴山深处,贯穿安康市岚皋县全境,是汉江支流的一条妖娆玉带。

岚,山中之雾气;皋,水边之高地。岚皋因岚河而得名。

就在如诗如画的岚河两岸,与唐朝大诗人杜甫同出一脉的京兆堂杜氏家族的一支已在此生活了200余年。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氏家规作为族人修身立德的行为指南,让世代子孙敬畏遵循,恰如杜甫的诗,在潜移默化中演绎了一个家族的兴达和对家风的传承。

微杜渐正德树人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辗转来到岚皋的杜氏始迁祖杜有识,见此地山水秀美、物产丰富,于是在花里墟十里沟安家落户。他一边开荒种地,一边利用祖传医术为乡民诊病。

杜有识儿子杜官廉,清乾隆末年考中举人,后出任知县、知府。他一生为官清廉,胸怀天下,晚年卸任归田后,看到家族人口日益壮大,在欣喜的同时,也在思考着家族未来的发展。

智者见于未萌。同治七年(1868年),杜官廉召集家族德高望重者,共同商议修家乘、订家规。后经合议,最终形成了岚皋杜氏《阖族公议齐家条规十则》,作为《杜氏家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予子孙后代。

岚皋杜氏家规最突出的亮点在于它既囊括了族人必须遵循的准则,又指明了对违犯者教育惩处的方式方法。家规的前言写到:“我等族姓浩大,户口繁衍,诚恐性情不静,不无圣世之顽民;气质多殊,未尽熙朝之君子。倘有反道败德、越礼犯分者,理合预施条规,早为惩治,庶不至萤火燎原,蚁穴溃堤也乎。”

岚皋杜氏先辈们认为,家族大了,人口多了,人的秉性不一,若不谨慎做人,哪怕一件微小之事,也可能会产生大的祸患。所以要制订严明的家规,若有违规者,必须按照条规早早惩治,防患于未萌。

杜甫遗风家国情怀

岚皋《杜氏家乘》述其祖先根脉时写到“还傲李文章”“系皆京兆统”。前句指杜氏先祖杜甫诗文可与李白相提并论,韩愈有诗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后句“系皆京兆统”,则指岚皋杜氏和杜甫同出“京兆”一脉。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其一生执着追求的理想。他的很多诗,都反映出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安史之乱,故国播迁,他“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眼见百姓疾苦,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被清代学者浦起龙誉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也是因安史之乱日渐平息而狂喜,可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岚皋杜氏族人继承了先祖的家国思想,杜氏家规从报效国家、忠孝仁义、家族团结、农桑并举、兴学重教、和睦乡邻等方面给杜氏族人立下规矩。虽然条规是从细微处着手,但每一条都契合修身齐家、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杜氏家规第一条“完粮土以省催科”:“凡我同姓国课早完,不作欠粮之刁户。”首先就要求族人积极主动为国家完粮纳税。这是训导每一个族人自觉担当起心系国家、报效国家的责任和义务。

家规第三条、第六条还分别要求“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告诫杜氏族人要存仁厚慈爱之心、守宽容待人之道,和睦乡亲以避免争斗诉讼,建立同乡间互相帮助、互相扶持的社会关系。

一个家族的文化,实际是一种家风经过历史演变而形成的精神尺度。杜氏先祖杜甫的人品和才华,增强了岚皋杜氏族人自身的荣誉感和尊严感,也让岚皋杜氏后人在享受祖上荣光的同时得到教化和启迪。

田间收种忙,案头文墨香。受到杜甫诗词的影响,历代岚皋杜氏儒士贤达畅抒家国,也创作了许多优秀诗文。清末岚皋杜氏后人杜继安留下了文采俱佳的辞章《公置义田序》,其弟杜继仲以“渔、樵、耕、读、琴、棋、书、画”为题创作了一组七言绝句,颇有先祖遗风。其中以《樵》为题的诗写到:“樵罢归来斧在腰,行歌缓缓下岧峣;夕阳远照轻风送,满河烟霞一担挑。”樵夫满载晚归的生活场景跃然纸上,体现出作者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家泰国安的祈愿。

家风化雨润物无声

家风是融化血液中的气质,沉淀骨髓里的品格,更是立世做人的风范。杜氏族人在岚皋200多年的时间里,深受岚皋固有的巴文化浸润,家规家风中打上了巴文化“忠勇刚烈、通达求变”的烙印。杜氏族人忠义担当、宽容互助,在秦巴山区,团结和影响着这里的人们,共同演绎着勇敢与困难斗争、创造幸福生活的画卷。

嘉庆年间,在杜氏老宅院对门山上有座药王寨,寨子里面供奉着药王孙思邈,体现了杜家先辈们对传统中医文化的敬畏。

清末岚皋杜氏后裔、名医杜志和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他常年不畏艰险攀登悬崖采挖珍贵草药,为乡亲治病疗伤。不论白天黑夜、距离远近,从不要求对方接送。肩背药箱,手持棍杖,跋山涉水,从无怨言,遇到贫穷人家还时常免费接诊。

在杜志和后人家里,九游会j9登录入口首页发现了古老的木箱,里面保存着满满的中医善本,大都是清末民初时期的中医经典论著,其中还有杜志和亲笔撰写的防疑难杂症验方。从这些可以看出杜氏族人对医术刻苦钻研的求索精神。

岚皋杜氏家规第五条“隆学校以端士习”中说:“盖必小子有造,而后成人有德,教以人伦,修其天爵,圣功也!”意思是培养后代成为有用之才,长大成人有好的品行,叫他懂得尊卑长幼,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圣人之功。

生于道光年间的杜继燕是杜官廉的孙女。她自小就热爱读书习文,精通琴棋书画。杜继燕57岁时,在岚皋创办学堂并亲自执教,除了教授自家子弟,还大量招收外姓子女,培养出众多人才。她在家里帮助自己的丈夫考上进士,她的五个儿子中有四个考中秀才,一个高中举人。

在岚河边的四郎古庙里,矗立着建造于道光年间的禁赌碑。碑文首句就说到:“夫尝观天下之丧德危身者,莫甚于赌博,天下之倾家荡产者,尤莫速于赌博。一入其中,如沉迷海。”要求读书之士、田野之夫“皆守分安常,固成家之正路”,提出10条禁赌细则和13条禁止种种其它不法行径的规约。禁赌碑由岚皋杜氏族人首倡,乡邻们踊跃捐资筑成,至今仍宣示着人们对健康民俗、文明乡风的笃定选择和孜孜追求,这也契合杜氏家规专门制订“禁烟赌以保身家”条款痛斥烟赌危害、严律族人的初衷。

如今生活在岚河两岸的杜氏子孙世代恪守家规家训,他们崇法纪、重礼义、讲诚信,其优良家风,对当地的社风、民风,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上一条:从四十三年逨鼎铭文窥探西周的廉政教育
下一条:八面来风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sitemap、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