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会j9登录入口首页

陶氏家族:位显九州犹运甓 门栽五柳乐归耕
打印

陶侃塑像。肖运泉 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留下的千古名句,诗写田园之乐,志在精神高洁。

陶渊明出身世家大族,而他自己却归隐田园,开创了田园诗派,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曾祖父是因对东晋有“再造之功”,而被誉为国之砥柱的东晋名将陶侃。

而陶氏家族之所以能涌现出武能安邦的陶侃、文能开宗的陶渊明,正是得益于陶氏先贤教诲和家风浸润,其中陶侃母亲湛氏便是陶氏家族家风养成的重要人物之一。

“芳追孟母”家风立

陶侃母亲忠顺勤俭,其与孟子的母亲、欧阳修的母亲、岳飞的母亲一起,被后世尊称为“四大贤母”。陶侃年幼丧父,家贫无所依托,由母亲一手抚养成人。陶侃看母亲日耕夜织,极为辛苦,也愈加珍惜寸阴、发愤读书。陶母对陶侃的教育不仅重言传更重身教,她以切实行动为陶侃树立典范。其“截发延宾”和“封坛退鲊”的故事不仅激励陶侃成为一代名臣,也在后世广为流传。

“孟母教子,居必择邻;陶母教子,剪发待宾。”“截发延宾”的故事发生在陶侃入仕之前。《世说新语》记载,陶侃年轻时家徒四壁,同郡好友范逵素有声名,被举荐为孝廉,入朝做官时途经陶家留宿。当时正值严冬,冰天雪地,家无余粮,陶侃担心难以招待范逵一行。陶母对陶侃说:“你先招呼客人,我自有办法。”陶母将一头长发剪下,在镇上卖掉换了一些大米,回家后将屋柱砍下一半作为柴火,还将自己的草席铡碎充当马草。到了晚上,陶母不仅准备好丰盛的饭食,连范逵随行的车夫仆人也照顾得很周到。范逵得知陶母截发换米的事后,大为感动,觉得这家人古道热肠、品行高洁。他将陶侃举荐给庐江太守张夔,并说:“有陶母贤良如此,其子必大有作为。”张夔求贤若渴,提携陶侃为枞阳县令。陶侃在任上勤政爱民,以实际行动报答范逵和张夔的知遇之恩。不得不说,正是陶母“截发延宾”的举动,为陶侃成就功业开启了一扇大门。

“为官不可不廉”,是陶氏家族对子弟入仕的要求。陶侃外出为官时,陶母赠儿子“三土”:一抔黄土、一只土碗、一块土布。意在告诫儿子无论官居何职,也要粗茶布衣,莫忘根本。陶母“封坛退鲊”的故事,更是以自身行动教导陶侃要克己奉公、廉洁为民。陶侃初入仕途,曾担任主管渔业的小官“鱼梁吏”,部下给他送了一坛腌鱼,陶侃想起贫寒的母亲,就遣人将这坛腌鱼送给陶母。陶母收到后问送鱼者:“这坛腌鱼要花多少钱买?”来人回答说:“不用买,去下面作坊拿就是,伯母要是爱吃,下次多给您带些。”陶母得知腌鱼的来路后,立即把坛子封好退了回去,并给儿子写信说,“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大意是,你作为官吏,拿公家的东西送给我,这不仅不是孝敬我,还让我很担忧。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腌鱼和书信后很是羞愧,发誓绝不再让母亲失望,从此为官廉洁公正,真正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位显九州犹运甓

西晋社会动荡,陶侃仕途也一波三折,颇为坎坷。他出身贫寒,相继做过枞阳县令、武昌太守、荆州刺史、太尉等官职。西晋末年爆发“八王之乱”,导致江南局势长期动荡不安,给广大百姓生活带来沉重打击。陶侃身处乱世,凭借超凡卓绝的勇气和智慧,先后平定张昌叛乱、陈敏叛乱、华轶叛乱。公元313年,陶侃再次平定杜弢叛乱,大将军王敦听到捷报后感叹道:“要不是有陶侯在,荆州早就保不住了。”之后,陶侃率军挺进岭南,出任广州刺史,其战功赫赫,被时人赞颂“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

陶侃任广州刺史时,社会相对安定,加之广州远离政治中心,相对清闲。戎马一生的陶侃难得有了可以喘息的机会,本可以坐享名利,过一段舒适的日子。可是他并没有闲情逸致坐享太平,而是每天从衙门里搬出100块砖放到门口,第二天再把这些砖搬回衙门里,第三天又搬出来,如此反复坚持不懈。有人感到奇怪,便大着胆子去问他为何要这样做。陶侃说:“广州虽然没有受到战乱影响,但是九游会j9登录入口首页要想到国家沦丧,北方还没有收复,丝毫不能松懈意志。如果沉浸在安逸的生活中,就会意志衰退。我每天搬砖,一是为了锻炼自己,二是激励自己勿忘国难,磨炼意志。”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陶侃在广州任职的同时,也警惕着南京的一举一动。公元327年,苏峻叛乱爆发,叛军占领了都城建康,皇帝被苏峻挟持,东晋命悬一线。陶侃的儿子陶瞻也被叛军杀害,集国仇家恨于一身的陶侃被大臣们推荐为勤王平叛的盟主,率领大军讨伐叛贼。经过几番浴血奋战,最终消灭苏峻,东晋王朝转危为安。陶侃战功赫赫,荣升为太尉,加授都督交州、广州、宁州等七州军事,封为长沙郡公。此后,陶侃又数次平反叛乱,屡建奇功。

陶侃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对东晋王室有“再造之功”。而面对朝廷的一再封赏,陶侃上表坚决辞让。他虽大权在握,但从不干预朝政,不恋功名、一心为国。公元334年,陶侃病重上表请辞,将调兵信物等交回朝廷,封存府库,两袖清风乘船归乡。在回家路上,陶侃溘然长逝,其高风亮节成为古今美谈。

门栽五柳乐归耕

“五柳先生”陶渊明虽没有曾祖父陶侃那样战功赫赫,但他同样不慕名利,心在丘山。陶渊明曾当过几个小官,但最终决定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决然离开仕途,走上“诗途”。据统计,他总共留下了125首诗和12篇文章,虽数量不算多,但却为田园诗开宗立派,其诗其文传诵千年而不衰。

在陶渊明50多岁时,他给几个孩子写了一封家书——《与子俨等疏》。家书中,陶渊明总结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和人生立,告诫儿子们要追慕先贤、有所成就。他还以“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来劝孩子们珍惜光阴、苦读诗书。他希望儿子之间能团结友爱,在家书中劝诫儿子们向鲍叔、管仲等先贤学习,团结友爱,互相成就。

千年来,陶氏家风一直影响着陶氏族人,其后代英才辈出,近现代更是涌现出了两江总督陶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等一批杰出人物。如今在长沙,仍保留着由陶澍发起、古长沙郡八邑陶侃后人集资9000多两白银修建而成的“陶氏八邑总祠”。在这里,若是静下心来,还能依稀体会到昔日陶母教子的严慈之心,能感佩于陶侃搬砖的弘毅之举,能品味到陶潜采菊的隐逸之美。



下一条:张焜和他的永寿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sitemap、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