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在黑龙江鸡西活跃着一支特殊的抗日力量——邱家菜营、密山二人班、虎头关帝庙、密山知一站、平阳交通站等一批地下交通站的秘密交通员。在隐蔽战线上,他们出生入死、忍辱负重,出色地完成了筹措物资、护送人员、传递情报、侦察敌情等一系列特殊任务。
在鸡西市城子河区小城山附近,有个小村叫新阳村,红色交通员邱家父子的故事至今还被大家传颂。
1933年,抗日队伍来到穆棱河北岸一带活动,司务长张发到城子河收集粮饷时,在向阳村(今新阳村)结识了农民邱荣昌。
几次接触后,张发觉得老邱这人“特实在”,而且有很强的爱国心,就动员老邱为抗日工作。老邱深明大义,不仅痛快地答应下来,还让儿子邱凤玖、邱凤祥也参加进来。就这样,邱家菜营秘密联络站在向阳村扎下了根,老邱家父子三人都成了秘密交通员。
肩负特殊使命的邱家父子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奔来跑去——保护抗日家属、接待转送干部、掩护抗日将士、收集传递情报、组织运送军粮、协助看护密营……在日寇疯狂扼杀抗日力量的情况下,干了很多要掉脑袋的事。
在1934年冬天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邱荣昌接到任务:传递一份紧急情报。他戴上帽子就冲出了家门。
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他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地上艰难地挪动着;视线受阻,雪路难行,体力不支的邱荣昌倒了下去,再也没能起来。
父亲牺牲了,邱凤祥兄弟二人擦干眼泪,继续为抗日队伍“跑交通”。当时,城子河附近出现两支民间抗日武装,邱家兄弟了解到相关情况后,立即给抗日主力部队送出情报。我党通过做工作,很快收编了这两支民间抗日武装,并在鸡冠区、城子河区两次成功伏击日寇。邱家兄弟为扩大抗日力量立了大功。
1938年,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奉命西征,邱家兄弟从此与抗日联军失去联系。新中国成立后,经当年抗日联军第四军的干部确认,邱家兄弟被授予“革命家庭”荣誉,邱家父子三人为抗日战争所作出的贡献才被世人了解。
黑龙江省密山县有个二人班乡,早在1927年,二人班国际交通站就在这里建立起来。当时,交通站以饭店的形式落脚,取名“徐家馆子”。交通站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借着饭店人来人往、便于掩护的优势,由交通员护送我党重要干部往返于中苏两国之间。
傅文忱(左)
说起二人班交通站的交通员傅文忱,可是一个传奇人物,徐家馆子就是他父亲与亲家合伙开起来的。1933年,傅文忱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二人班国际交通站的交通员。
在这条架在中苏边境的红色通道上,傅文忱以猎人的身份为掩护,出色地完成了我党文件、共产国际指示的传递以及中央派往苏联学习的杨松、李范五、褚志远夫妇等重要干部的护送任务。傅文忱不仅胆大心细,而且善于见机行事,紧要关头总是临危不惧,经常“行走在生死线上”。
1936年1月,党组织决定派傅文忱去苏联远东大学学习。临行前,他自觉严酷的战争中安危难料,安抚着年仅6岁的女儿,对妻子说:“你等我6年。如果我没回来,也没音讯,你就别等我了,改嫁吧。”
傅文忱许下的承诺是6年,他和家人都没想到,再相逢时已是10年之后。1946年,当傅文忱回到家乡,站在父母、妻子和孩子面前时,一家人不禁悲喜交加,抱头痛哭。
因为长期杳无音信,家里人都以为傅文忱已经死了,母亲便作主让儿媳改嫁到当年傅文忱的拜把兄弟家,此后又生养了两个孩子。而因为保密工作需要,傅文忱也重新组建了家庭,并生养了孩子。
后来,傅文忱在谈及自己的家庭时说:“一家三窝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黑龙江省虎林市虎头镇的乌苏里江畔有个“东方第一庙”——关帝庙,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庙宇。很少有人知道,它在抗日战争中曾是我党的一个地下联络站。
关帝庙
1936年,关帝庙里突然出现一个衣不蔽体、赤脚光膀、满脸污垢的人,说话做事更是疯疯癫癫,就连横行霸道的日本兵见了他,都厌恶地捂着鼻子,挥手让他“开路”。没人知道他的姓名,只听说他好像姓郑,于是,大家都叫他“郑疯子”。
其实,“郑疯子”是受党组织委派到虎头开展地下工作的秘密交通员,他叫傅德海。隐姓埋名,是为了保护自己;装疯卖傻,是为了麻痹敌人。
关帝庙不远处就是日寇的军事码头,常人不得靠近。因为敌人对这个“疯子”不加防范,他就有机会进入这个军事禁区,近距离观察码头运输兵员、军火后勤物资等情况,然后向组织上汇报。由于情报准确及时,抗日联军部队对日寇的打击自然又准又狠。
因为经常吃苦头,日寇就怀疑上了总在敏感区域转悠的“郑疯子”,于是在1937年春把他抓进宪兵队,施以各种酷刑。但“郑疯子”的“疯相”不改,指着敌人说“你们是抗日队伍”,又指着刑具说“你们也是抗日队伍”。
敌人折腾了20多天,也没找到真凭实据,只好把“郑疯子”放了,但又暗中监视了一个月。“郑疯子”将计就计,走路变得一瘸一拐的。敌人以为,“这样的人就算想跑也跑不远”,也就放松了对他的监视。
看到敌人信以为真,“郑疯子”觉得时机已到,1937年7月的一天,他终于撤离了虎头,成功到达抗日联军第七军第二师驻地。这时的“郑疯子”,终于可以用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战友面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