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强调,要紧盯脱贫民生领域,严肃查处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七次全会对开展扶贫领域专项整治作出部署,要求对那些胆敢向扶贫等民生款物伸手的要坚决查处。
近年来,党中央加大扶贫力度,扶持扶贫项目和投入大量资扶贫金,不成想,扶贫资金惹得一些干部得了“红眼病”,渐渐成了为己谋利的“聚宝盆”,“雁过拔毛”、虚报冒领、截留私分、挥霍浪费等扶贫领域腐败现象屡见报端。据统计,2016年1月至11月,全国共查处侵害群众利益问题70369件,处理86320人,其中,扶贫领域腐败问题13285件,处理16487人,占有相当比例。扶贫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是关乎民生、关乎社会稳定、关乎党和国家形象的一项重要工作,扶贫领域出问题是大问题,是动摇民心,动摇社会根本的大事。整治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关键还是要做到关键岗位权责统一。
今年,陕西省加大了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典型案例公开曝光力度,通报曝光频次和数量明显增加。从通报案例中不难发现,能向扶贫资金“伸手”的都是掌管镇村扶贫资金发放的财政、镇村有关干部等关键岗位人员,而这些干部长期与纷繁众多的扶贫项目和来来回回从手中而过的扶贫资金接触下,日渐产生为己谋利的想法,由小到大、由少到多,日渐忘记了是党和人民赋予其掌管扶贫的权力,忽略了身上的扶贫责任和党和人民的信任。所谓有权必有责,有多大权力就有多大责任,权责不平衡必然导致违法乱纪,当下九游会j9登录入口首页就是要让这些关键岗位的干部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权力是人民赋予,是为人民服务,因此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只有增加违纪违法成本,才能时刻警醒廉洁从政。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明确规定,对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突出的,应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领导责任。《规定》的颁布明确了扶贫问责的各级主体,也从侧面反映扶贫领域的主体、监督机构、分管领导都不仅有权力更多是负有监管责任,只有在纪检机构、分管领导的监督下,关键岗位干部即主体掌握的扶贫项目和资金发放、统计等权力才能在正常“轨道”高效运行。明确责任以后,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大监管问责力度,以责任追究激发责任意识,对扶贫领域腐败问题频发的,要严肃追究有关党委、纪委的责任;职能部门不履行监管职责,该发现的问题没有发现,发现问题后不报告不处置的,也要严肃问责,并公开曝光典型案例,以儆效尤。同时要不断建立完善扶贫责任考核制度、督查问责制度等政策制度体系,树立正面扶贫典型,通报反面扶贫典型,多方位激发扶贫攻坚内生动力。